top of page

“重审明清禅宗的活力——新文献和新视角”学术研讨会召开

01.webp

6月22日至23日,由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禅文化研究中心所主办的“重审明清禅宗的活力——新文献和新视角”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文学院召开,系列专题讲座、论文报告精彩呈现。

本次会议发起人——上海大学历史系黄绎勳教授与成庆副教授,邀请了来自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复旦大学、吉首大学、暨南大学、闽南师范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学者十余人。

02.webp

近年来,珍藏于各处的明清稀见佛教文献陆续重现于世,正是重新审视明清汉传佛教固有印象的契机。上海大学禅文化研究中心自2019年执行“明清禅宗文献和研究”计划,禅文化研究中心团队多年努力的研究成果──《明清禅宗珍稀文献》丛书第一辑(共五册)于2024年6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03.webp

《明清禅宗珍稀文献》丛书第一辑

研讨会开幕式暨新书发表会由成庆副教授主持,上海古籍出版社代表虞桑玲、上海大学禅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黄绎勳、杭州径山寺释法幢、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启元就《明清禅宗珍稀文献》丛书第一辑的出版先后致辞,并对目前的整理工作情况进行发言。

04.webp

上海大学历史系 成庆副教授

发表会上,上海古籍出版社代表、丛书责任编辑虞桑玲首先致辞,介绍了丛书的出版情况。《明清禅宗珍稀文献》丛书由上海大学禅文化研究中心的黄绎勳教授、成庆副教授主编,旨在整理、研究并出版明清禅宗珍稀文献,为明清禅宗专题研究提供新的文献材料,使汉传佛教的学术研究能够向前推进、更臻完善。

05.webp

上海古籍出版社代表 虞桑玲

该系列丛书的出版将会是一个长期计划,第一批著作成果为以下五种,目前前三种已付梓出版,后续成果已经交付上海古籍出版社,不日即将出版:

 

《密云圆悟禅师天童直说校注》

(明)密云圆悟 撰,成庆 校注

《汉月法藏禅师珍稀文献辑注初编》

(明)汉月法藏 撰,黄绎勳 辑注

《汉月法藏禅师珍稀文献辑注续编》

(明)汉月法藏 撰,黄绎勳 辑注

《具德弘礼禅师语录七种》

(清)具德弘礼 撰,释法幢 辑校笺注,黄公元 校核

《硕揆原志禅师语录二种》

王啓元、释法幢 辑校笺注

06.webp

上海大学历史系 成庆副教授

07.webp

上海大学禅文化研究中心 黄绎勳教授

08.webp

杭州径山寺 释法幢

09.webp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 王启元

10.webp

22日上午,著名学者吴疆教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东亚研究系)作了题为“日本德川幕府的大君外交与1661 年隐元所创万福寺的建立”的专题讲座。该主题为吴疆教授著作 Leaving for the Rising Sun: Chinese Zen Master Yinyuan and the Authenticity Crisis in Early Modern East Asia 之中译本《蹈海东瀛:隐元隆琦与前近代东亚社会的本真危机》中的关键内容。吴疆教授回顾了其从事隐元禅师的研究的缘起,强调了对禅僧的精神世界的关注以及在研究中引入近现代东亚社会文化变迁的视角。接着,吴疆教授以隐元禅师东渡事件为例,提出隐元东渡和黄檗宗的成立并非简单的宗教事件的观点,跳脱中国中心的视角,从日本内部寻找原因,逐步揭示出隐元在京都建立万福寺背后复杂的政治背景。值得注意的是,隐元东渡向日本引入了一种新的本真话语,并最终开启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在前近代东亚社会的形成。讲座后,吴疆教授就释法幢提出的如何理解“本真”这一概念的问题作了回应。

11.webp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东亚研究系 吴疆教授

22日下午,龚隽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首先作了题为“‘方便通经’:从初期禅到洪州宗”的专题讲座,以初期禅与古典禅为例,从思想史的视角深入讨论了中国禅宗会通经教与解经的特点。具体来说,分别从“藉教悟宗”“方便通经”“观心释”及“语录”等议题展开详密论述,阐析了禅宗的经教观及其经典解释的思想方法与历史流变。这对重新理解禅宗思想史上经教观,以至于审视宋明理学中的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史参考意义。

12.webp

中山大学哲学系 龚隽教授

随后,第一组论文研讨会由马海燕副教授(闽南师范大学弘一大师研究所)主持展开。上海大学历史系成庆副教授首先报告了其论文《雪峤圆信承嗣云门因缘考》的主旨。该文聚焦明清之际雪峤圆信因拈香云门文偃而引发一场关于承嗣问题的诤论,通过康熙七年(1668)流通的《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中关于雪峤因读《云门语录》而得力的记载,对雪峤圆信承嗣云门的深层原因展开了详尽地介绍,进而展现出明清之际禅宗内部对于法脉传承问题更为重视“面禀亲授”,而反对“遥嗣宗旨”的主流认知。

13.webp

接着,刘因灿教授(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告了《砖镜完璧的生平行历及其与西南禅门僧诤》一文,依据陈垣《季滇黔佛教考》引张仁熙《传》《开圣老人传论》《山晖禅师语录》等文献,对砖镜完璧的名、字、号及其参学、弘法嗣法的一些细节进行考证和订误,进一步阐发了砖镜完璧与燕居德申之间的僧诤在明末清初禅宗史上的意义。

14.webp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因灿教授

随后,上海大学历史系讲师杨奇霖报告了《清代禅宗发展的一个“起点”:雍正帝及其“禅宗转向”》,其将雍正帝从潜心“内典”到参求“禅宗”的这一转变称为雍正帝佛学思想的“禅宗转向”,进而就雍正帝“禅宗转向”的前后差异提出问题:在二世章嘉与雍正帝“接茶话者十余载”所示现的“善权方便”中,有多少“喇嘛禅”的成分;在雍正帝晚年的禅学思想中又保存有多少藏传佛教的影子?通过对文献的细致梳理展开论证。文章指出雍正帝“重视真参实悟”的两项“指标”——“三关”和“回途”并非毫无标准所据的故弄玄虚;关于雍正帝对禅教关系之看法,在张文良的基础上作出了更加细致的辨析。

第一组论文研讨会中,与会学者们讨论热烈,会场洋溢着活泼的气氛,第一日的会议至此圆满结束。

15.webp

上海大学历史系讲师 杨奇霖

23日上午,著名学者纪华传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进行了以“明清曹洞宗文献举要”为题的专题讲座。讲座首先回顾了曹洞宗的成立与传承,后以鼓山珍稀佛教文献为中心展开,强调了明清时期鼓山禅宗文献及以永觉元贤、为霖道霈为代表的鼓山禅法的研究价值。目前鼓山涌泉寺保存了很多明末清初刊刻的曹洞宗文献及其他佛教文献,有的文献未被传世大藏经收录,本身即可归入善本之列,亦有不少文献属于孤本;鼓山刻本多是作者主持刊刻,讹误甚少,极具版本价值。可见鼓山刻经极具版本价值和文献价值,对此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必将推动明清佛教史的研究。

16.webp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纪华传教授

随后,上海大学历史系杨奇霖老师主持开展了第二组论文研讨会,该组汇报成果均为研究生论文,别开生面地展现了年轻一代禅宗史研究者的风采。

首先,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研究生周鹏汇报了《密云圆悟和朝宗通忍师徒关系危机始末》,希望在明末清初僧诤的研究中引入新的视角和叙事体系,以此呈现明末禅林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文章揭示了密云圆悟和朝宗通忍的关系危机中的复杂的细节,不仅牵扯到汉月法藏以及费隐通容二人,在师徒关系主线背后还有着四条人物关系暗线,是导致师徒危机的深层原因。

17.webp

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研究生  周鹏

紧接着,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赖学辉作了题为《天隐圆修的生平与著作情况论析》的汇报,以磬山系的开创者天隐圆修(1575—1635)为研究对象,试图以天隐法嗣箬庵通问(1604—1655)等人所编的《天隐和尚语录》等史传资料,综合分析天隐圆修之生平资料和语录等文献之记载,藉以呈现天隐圆修的出家、求法、得法和弘法之生平样貌。另外对天隐的《天隐和尚磬山集》等三部著作的编集、刊印进行初步的分析。

18.webp

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赖学辉

接着,上海大学禅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晓蝶发表了题为《身在禅门非隐士——陈垣〈清初僧诤记〉对于禅僧牧云通门之误读》的论文。郑晓蝶指出,陈垣先生的《清初僧诤记》是了解明清禅宗的重要著作,但因为文献史料的局限性,对于明清禅宗部分问题存在误读。该文借助牧云通门新发现珍稀文献,以陈垣先生对牧云通门的误读为线索,重新梳理牧云通门对木陈道忞、天童三峰之诤等问题的立场与看法,并对相关史学观念重新加以讨论。

19.webp

上海大学禅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郑晓蝶

20.webp

黄绎勳教授对该组报告给予了中肯的评论和建议

23日下午,最后一组论文研讨会由纪华传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持展开。马海燕副教授(闽南师范大学弘一大师研究所)首先汇报了《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弘一法师眉批本〈一梦漫言〉探微》。该文指出,弘一法师极力推崇《一梦漫言》并编制《宝华山见月律师年谱摭要》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对现实潮流的抗争,只是用较为平和的方式加以进行;弘一通过眉批、研读和推广《一梦漫言》为长期困扰出家人的三个主要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思路。

21.webp

闽南师范大学弘一大师研究所 马海燕副教授

接着,安塞平(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哲学研究所讲师)汇报了《咒语即话头——明末清初佛教中的禅与密教的会通》一文,聚焦明末清初佛教群体中的一种独特的参禅方式,即将咒语视作一种禅语,特别是将其作为为禅之话头进行参究,揭示出明代以来咒语并非只是如学界所留意到的那般,仅仅是一种用于念诵求神通和感应的秘密音节,其亦被用作一种参禅的媒介;咒语的行持亦在帝制晚期中国佛教的融合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待学界对此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22.webp

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哲学研究所讲师 安塞平

随后,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张德伟副教授汇报了《谋复禅宗祖庭迷失的自我: 憨山德清(1546-1623)在南华寺的改革,1600-1610 年》一文。与以往研究不同,该文聚焦德清此次改革中的两个谜团,旨在籍此观察德清如何因应环境调整策略以动员资源,理解其努力如何不仅受限于国内环境,也受限于那不易发现但绝非无关紧要的国际局势;提供了常被忽视的岭南的一个案例,以观察其时正在进行中的“晚明佛教复兴”的活力及其内在弱点。

23.webp

暨南大学哲学研究所 张德伟副教授

最后,黄绎勳教授以《天童系具宜大师行实与其〈救三峰表〉》为题作了本次研讨会的最后一场专题讲座。福岩具宜(1668–1741?)禅师为天童密云圆悟(1563–1672)禅师下第五代。现存禅宗文献中仅记其为毗陵汤氏子以及有小参开示一篇,颇不闻名于世,幸而黄绎勳教授于苏州西园寺藏经楼寻得《具宜大师行实编年》一部,提供了具宜早年出家、参学得悟、付嘱和住持诸寺的珍贵史料,尤其是留下了当年丛林几位长老同心力救三峰派珍贵且生动的过程记载。该文以具宜与三峰派的因缘为主轴,考察了雍正十一年具宜為了“救三峰事”进京和作《救三峰表》之事及其晚年与三峰祖庭瑞光寺之因缘。此外,《具宜大师行实编年》提供了了解佛寺和社会慈善事业交流关系的切入点,亦是将来继续观察禅宗于清代传衍情况的重要一环,值得继续深究。

讲座后,马海燕、杨奇霖等与会学者先后就具宜和庄亲王之会面及雍正帝对待禅宗各系的态度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24.webp
25.webp
26.webp
27.webp

在最后的圆桌讨论及闭幕式环节中,与会学者普遍认为,随着明清稀见禅宗史料的逐渐发现与整理,禅宗史的研究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并将极大推进汉传佛教的学术研究。本次研讨会为参会者提供了严肃又活跃的讨论空间,围绕明清禅宗史的新文献、研究的新视角等议题展开了充分而深入的讨论,在梳理新文献、开拓佛教研究新视角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成果。随着禅学研究者的频繁交流以及年轻一代研究者的成长,中国大陆的禅学研究正逐渐迈向新的阶段。

28.webp
29.webp
30.webp

在禅宗史研究中,文献的整理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上海大学禅文化研究中心近年来致力于“明清禅宗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的文献整理工作,目的是为了搜集散逸的禅宗典籍,进行汇集、整理、点校,以期通过新文献的充分利用和新眼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为明清禅宗研究做一点“铺路石”的工作。本中心后续会陆续推出所发现的其他相关珍稀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也期待未来能够与多方合作,共同推进汉传禅佛教的相关学术研究。

本中心作为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的下属研究机构,主要关注汉传禅佛教的义理、历史、文献整理及其他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欢迎有志于相关研究的同学报考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

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禅文化研究中心,主要关注汉传禅佛教的义理、历史、文献整理及其他跨学科领域的研究。

禅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

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南陈路333号上海大学东校区5号楼

邮编:200444 

邮箱:chanbud_shu@163.com

© 2019 禅文化研究中心

bottom of page